close

2019_12_27_141534.jpg

【高中學測國文寫作,正在悄悄變化?】
以上這份考題,是上個月,今年北區第二次學測模考國寫題目的第二小題(過去多是感性題型)
在刊使閱讀之前,強烈建議您【花點時間先看完題目的故事】
這個題目,大抵可用
【小美人魚(你)該怎麼做】來總括,
但若揭開童話的外衣,
整個故事內建架構,卻似乎是正在邀請學生走進一場難以預料的陷阱中,
是什麼樣的行為陷阱?
我們能不能在刺激孩子資考與創新寫作之餘,有更適合的調整?
【認同本文觀點,請分享!】

----

【題目導言】
先說說本次出題的「優點」,
這次題目,無論是第一大題「從友誼網絡談霸凌」
還是第二大題「小美人魚該怎麼辦」(簡稱)
都能夠感受到學測寫作題型的設計感正在改變(雖然說出題者仍然應該是"坊間參考書商")
但是卻可以看出已經進行了部分題型設計的新嘗試與跨越
包括題型彈性、內容的彈性、誘發學生參與
也開始試著要衝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意
所以可以說,這次的模擬測驗
顛覆了以往四平八穩幾近八股文的寫作出題模組

(至於會不會成為今年學測寫作試題的一個風向球?則有待觀察)
不過,也因為這種嘗試,似乎衍伸出了新的問題.....

----
【小美人魚的難題】
本文無意質疑其「道德尺度」(為愛殺人的正當性/合理性)
而是企圖思考「題目設計的暗示性」
學生被邀請參與的
是一場非得在「自殺」或「殺人」間抉擇
毫無轉圜的愛情/親情二元對立衝突中
這似乎喻示了情感的世界裡,
沒有第三條路的「情感宿命」
◎當然,命題老師們可以說:
我們就是想嘗試讓學生寫出第三種可能性!
◎當然,學生如果不寫這兩者,
則可能要冒著離題或文不對題的失分風險?

----

【不是對立,而是兩難】
讀完這個題目,我們很難只簡單地說:
『它只是一個創作而已,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而必須從更深的層次思考,
這篇寫作「解析」所提供的「標準答案」
(1)選擇刺下去(殺人):
王子一刀斃命,自此小美人魚重返家庭生活。原本打算犧牲自己,最後卻選擇「痛下殺招」。
簡單來說,而題目在「刺」(殺人)與「不刺」(自殺)之中,
又再度埋下了第二層二元對立--「愛情與親情的絕對對立」
同時,範文的最末尾段
「殺人」這一手段,
竟被設定為「重新展開新人生」的出口?
(2)選擇不刺(自殺):
在範文中,為了愛情而自殺(成全王子的愛),
不止等於拋棄家人,
題解中還加倍了罪惡感--「不能讓愛情蒙上陰影」
強烈的情感性原罪,使得親情靠邊,愛情至上
並以犧牲自己(成全自己的一往情深)提升這種崇高性
但,這究竟是一往情深?
又或只是自己一廂情願?(故事中其實有跡可循)
----
畢竟小美人魚是小說情節需要,沒得選
但是學生們呢?
我們究竟導引著他們感受「如戲的人生」
將孩子們的情感推向更戲劇化的渲染?
又或是其實同樣的故事與題目,
可以有更好的安排?

----

【總結】
這次的題材與內容設計都相當新穎,
並且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使得許多學生都興之所至,寫出相當亮眼的成績。
然而,不知道我們是否能夠做一個統計:
A.選擇「為愛殺人」的學生有多少?
B.選擇「為愛自殺」的學生有多少?
這次的測驗,光就題目
即預設了無可轉圜的親情與愛情的殺戮戰場
究竟是否妥當?
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參與與熱議?
又或是希望促使對於情感仍不夠成熟的他們
經歷一次更好的反思與選擇?
沒有,不是殺人,就是自殺。
最終,學生們能從中得到的書寫啟發與成長又有多少?

〔一定很多人會嫌棄本文文以載道的八股思維〕
不過,
邀請學生在同樣的遊戲規則下,
思考「殺人與自殺之外」的其他可能性,
會不會是更能激發學生挑脫二元對立的適當作法呢?
值得出題的委員們進一步深思。

arrow
arrow

    學好閱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