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石廷宇  對象:國小   分類:閱讀教育    地區:台北/天母/士林/北投

     有越來越多科技公司,著手研發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系統,同一時間,我們卻也越來越擔心,我們的孩子事實上正在逐步掉入「無法有效分析語意」的學習困境。

     建立在「大數據」的AI人工智慧,透過不斷累積、重組、編織語法,使得它們越來越具備人類的心智思維與智能,(PS.絕不止於下棋而已)。反之,我們的孩子所累積與吸收的文字素材與訊息,卻顯得日漸稀薄短少。相較於插著電就能持續吸收、運作的電腦,人腦非但需要休息,更需要緩衝;然而,花了很大時間在記憶、誦讀、考試的孩子,常常在「讀完課內書」後,再無暇、也無餘力吸收「課外知識」,也因此,我們的孩子便逐步掉入「語意分析匱乏的陷阱」。

      語意分析,牽涉的範圍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A.分析出該個段落的摘要以及大意

      B.整理通篇文章(影片、演講、視覺、電影)的意思

      然而,若我們細問孩子,剛剛這段影片演了什麼關鍵情節?剛剛那位講者說了什麼重點?往往得到的答案卻都是「情緒性、感性、無法量化分析」,甚至是「粗糙化」、籠統的形容詞彙。這表示,我們的孩子在語意分析方面,已經出現了需要跨越的瓶頸。一旦孩子所經驗的閱讀對象隨著年齡、知識範圍、學習深度而增加、擴充,然而孩子的語意分析能力卻未能跟得上他的成長腳步,就好像用286電腦再處理千禧世代的資訊流量一樣,將顯得左支右絀。

      因此,回到本文的題目:「說話」(talk)與「溝通」(communication),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意操作深度。雖然孩子們同樣張著口、發著聲,但是,正是在是否有效編織和組成上,我們很清楚地可以得知兩者之間鮮明的差異。

      沒有恰當的閱讀方式,沒有正確的理解渠道,孩子如何擁有適切的語意分析能力,來幫助自己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學好閱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