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石廷宇  分類:學好教育理念   對象:國小/國中/高中  地區:台北/士林/天母
2018暑期課程修圖-01  
 

      【學好閱讀】隨著接觸孩子與家長的機會越多,越加深入,就更加發現到「教育」真正的困難之處,不只在「教育的內容」,更在於「透過教育,孩子將可能會成為什麼樣子?」的「未知」。就像吹塑一只玻璃,過多的變因參與了造形的過程,一點不慎,都可能產生劇烈的影響,也可能毫無瑕疵與缺點,卻成為了一只再普通不過的成品。

       到底,我們對孩子「長大」這件事,有什麼認識呢?

      肇因於學好教師團隊對於教師置身校園內可能面臨的「封閉性」、「隔絕性」的反省,我們常思考的是:

這些孩子的家長,或多或少都可能是社會菁英階層、可能擁有優渥的生活條件,甚至也能夠提供孩子們無虞的生活環境與品質。而這些家長循著他們過去的學習模式、成長模式以至於能有今天的成就,那麼,他們理所當然地依著自己過去的學習模式、成長模式,給予孩子一條成長的遵循軌跡,有錯嗎?

      因為,他們就是這樣才有今日的成就,不是嗎?

      身為人生的後進、甚至是社會化程度遠遠不足的校園裡(還是課後教育)的教師,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評論這些家長對於孩子的規劃與願景呢?

      他們未必需要成為一位「合格的家長」(ps.因為不可能會有這種東西),但他們透過他們的成功經驗,給予孩子較為強硬的規則、成長的規範、甚至是較無彈性的成長方向,有錯嗎?

      然而,現今,許多自詡為教育專家的專業人士,卻常標榜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還給孩子未來自主權」的口號,彷彿塑造出一種「家長,你其實不了解孩子」的錯覺,但會不會有一種情況是「孩子,你其實不了解社會」呢?(ps.但這些教育專家學者總是避而不談這塊)

      因此,學好教育一直強調的,重點不在於「長大」,而在於「用什麼方式長大」,以及「長大成什麼樣子」。

       有時,家長急著想孩子快快長大,無非是擔心他們無法適應社會的快速變遷、無非是擔心孩子們缺乏對應社會變遷的武器。這樣的初心,本來就是為人父母必然的擔心,不是嗎?

(孔子不也說:「唯其疾之憂」嗎?這個「疾」又豈止是身體的病痛?一定也包含了每位孩子在遭遇人生亂流、成長環境衝擊時的手足無措與挫折吧!)

      長大,是必然的過程。

      但學好教育更重視「孩子正在用什麼方式長大」以及「孩子可能長大成什麼樣子」:

       是用家長的方式長大嗎?還是用他自己的方式?
       又或者,是用親子之間共通摸索與討論出的方式?
       是長成家長期待的樣子嗎?還是長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又或者,長成親子之間共同期待與追尋的樣子?

       成長的多變性在於,永遠充滿「可能性」、「變動性」,一位為了家庭工作了一輩子的大人都可能會毅然決然放下工作,投入最心愛的繪本創作,我們有怎麼可能要求每一位孩子死板板地固鎖在一條道路上無論環境變化、心境轉折而直直往前呢?

       這種對於教養與成長的期待本來就是不切實際,也是不合時宜的。

       孩子一但變成大人,就很難在當個「小孩」了。

       純真和世故同樣困難。差別在於,世故可得,純真易失。

       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

人不應該被過去束縛,只有你能描繪自己的未來,過往的原因就算能作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

       同樣,教養和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既然他們遲早會長大,既然他們永遠不可能是「我們」,身為家長的我們,何不放下經驗、放下成見、放下事故,陪伴孩子們從心(新)體驗「純真」,與他們重新摸索人生成長的未知與可能性?

arrow
arrow

    學好閱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