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郭靜如    分類:閱讀教育    區域:台北市/天母/石牌/士林
學好視覺設計: 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國際閱讀協會組織」(IRA)更名為「國際素養協會」(ILA)之舉,在國內外教育界皆引起高度關注,使得大家紛紛開始注意到「閱讀」(Reading)和「素養」(Literacy)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並且正視「若沒有恰當的閱讀素養,沒有判斷訊息真偽的能力,不僅可能會讓所投資的時間成為徒勞無功的「無效閱讀」,也可能因此被「假訊息」(Fake Information)混淆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策。
 
      「閱讀」,是一門「辨識與詮釋資料」的學問。閱讀,不僅會影響我們如何找資料、影響我們找到什麼樣的資料、也會影響我們對資料的判讀,進而影響我們的決策。
 
       因此,真正的「閱讀」,從來不是用「閱讀數量多寡」來衡量,而是在於閱讀者是否能「有效理解」作者和內容的意思,進而推導出自己的觀點。
 
      近年,台灣教育界從上而下地興起了一窩蜂「鼓勵閱讀」的政策,坊間也充斥各種教授閱讀教育、快速記憶、腦力開發、記憶訓練等等的補習課程,共同放大了家長們擔心孩子可能面臨的閱讀能力低落的問題。然而,這些教學機構所採行的方式,卻是治標之法----安排孩子接觸與大量書籍(PS.並且免不了要書寫各式各樣的閱讀學習單與讀後心得),期望能藉此「衝量」的方式,增強孩子們的閱讀能力。
      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固然是教育重點,但若不能掌握「多樣的閱讀方法」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讀再多,都只是「堆砌」(Pile),而不是「建檔」(File),只有架構化地在閱讀的過程中建檔,同時學習辨識訊息的真偽,才是孩子藉由閱讀提升能力的重點所在。
 
      換言之,養成「理解力」與「判斷力」的先決條件,不是「多讀」,而是「如何讀」!
      誠如文章所言,當人們大量閱讀、接受龐大資訊時,若是一昧接受,而沒有針對訊息來源、內容真偽,甚至文章內的價值判斷提出質疑、評判或反思,只是理所當然地全盤接收,結果非但可能會讓自己累積錯信訊息、誤判情勢、還可能陷入遭他人價值觀左右的危機中。
      ILA官網曾定義「閱讀素養」之意:「在任何文脈下,利用跨領域的視、聽及數位材料進行區辨、理解、詮釋、創造、估算與溝通的能力。
 
      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在引導孩子們學習「閱讀」與「理解」之際,除了著重訓練孩子在面對龐雜的資訊之際,能否以邏輯性的閱讀態度去檢視訊息,也關注孩子是否確實理解訊息內容。透過教師貼身指導,在一次次互動與溝通提問過程中,讓龐雜的訊息能去蕪存精;在反覆不厭的思考辯證中,讓資訊實況愈益清晰。
 
       閱讀,絕非「數量致勝」,而該是「質量至上」。與其大量閱讀,不如少量,卻確實累積能力!
arrow
arrow

    學好閱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